|
王重阳与全真教的创立 二维码
来源: 文登网2015-6-29 道家祖师王重阳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,他创建的全真教在金元时期兴旺一时,对中国当时的政治、社会都曾发生过深刻的影响。同时,他又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,在金镛先生的武侠小说中被描写成一位武林奇才,《射雕英雄传》中他华山论剑第一,《神雕侠侣》中他的活死人墓扑朔离迷。那么现实中的王重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?他与全真教、七真人又是怎样一个关系呢?笔者在此特作记述,以飨读者。 (一)重阳入道 王重阳,原名德威,字世雄,入道后更名,字知明,号重阳子,咸阳大魏村人。重阳家业丰厚,聪颖豁达,曾于京兆府学修进士业,文武两长。但因陕西当时沦于金人统治之下,他对异族统治不满,文武两迸,皆无所成,于是产生了愤世疾俗的思想,贪食耽睡,酗酒度日。33岁时,他又看到祖父享年82、伯父77、父亲73,如此递减,便觉得“古今百岁七旬少”,随又产生了及时行乐、玩世不恭的思想。在《悟真歌》中他为自己画像云:“三十六上寐中寐,便要分他兄活计。豪气冲天恣意情,朝朝日日长波醉。压幼欺人度岁时,诬兄骂嫂慢天地。不修家业不修身,只凭望他空富贵。浮云之财空手过,妻男怨恨天来大!产业卖得三分钱,二分吃着一酒课。他每衣饮全不知,余还酒钱说灾祸。”这首诗可谓是他当时思想行为的生动写照。 王重阳由于仕途不达,因而对世俗极为不满,整日颠狂,饮酒泄愤,自暴自弃,“变成害风任风狂,不惧人人长耻笑”的疯人狂徒,人们随呼其为“王害风”。对此他不但不反感,反而自得其乐,引以为安。如此发泄看似颠狂,其实这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消极反抗,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抗争。对金人他不敢公开抵牾,但从他的许多诗词中可以看出他怀旧世厌新政的思想底里。如《述怀》所言:“几个知原本,何人忆祖宗?”此间隐隐道出他内心深处的秘密。他为达官贵人追逐名利、趋炎附势、忘记祖宗、安于金人统治而绝望;他为贫苦百姓闭口缄言、避祸求福、苟且偷生而叹息;他为自己徒有气节而不能有所作为而愤闷。无可奈何之下,他只好离尘绝世,遁入道门,以求清静。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,其实那是王重阳另图发展的人生抱负。“人云口是祸之门,我道舌为祸根本。不语无言没讨论,度朝昏,便是安闲保命存。”(《忆王孙》)“纸袄麻衣长盖,蓬头垢面永全真”……这些诗句说明,此时王重阳的人生思想相当明确,道学思想相当成熟,他隐身绝世不光为缄口避祸,更为自己落得一身清静,性灵永存。他不仅要自己一身清静性灵永存,而且还要世人都能一身清静性灵永存。因此他“离尘绝世”后积极参真悟道,极力传教布道,力图将士大夫、富豪、贫苦百姓吸引到清静无为的境界中来,以实现他那济人救世之目的。由此看来王重阳并不是一个逃离人世、只求自己保命的自私之辈,而是一位志向远大的道学家,这也是他天生的秉性。他自幼“任气好侠”、“少私寡欲”,对老百姓有着浓厚的同情心,《全真教祖碑》上就有这样的记载:“……会废齐摄事,秦民未附,岁又饥馑,时有群寇劫真人家财一空。其大父诉之统府,大索于邻里三百余户。其所亡者,金币颇得焉。又获贼之渠魁。真人勉之曰:‘此乃乡党饥荒,譬如乞诸其邻者,亦非真盗也,安妨陷于死地!’纵舍使去,里人以此敬仰真人愈甚。咸阳、礼泉二邑赖真人得安。”以此可证王重阳之入道立教,深蕴着愤俗救世之目的。 (二)三遇仙师 王重阳48岁离俗入道,其时情景有如其诗中所言:“四十八岁上尚争强,争(同“怎”)奈浑身做察详。忽尔一朝便心破,变成害风任风狂。不惧人人长耻笑,一心恐昧三光照。静虑澄思省己身,悟来便把妻儿掉。好洗面兮好埋头,从人尚道骋风流。家财荡尽愈无愁,怕与儿孙做马牛。”(《悟真歌》) 这一年,是金海陵王完颜亮正隆四年己卯(公元1159年)。传说王重阳于此年六月十五日,在终南甘河镇(原属周至县,今为户县辖境)上饮酒,忽有二仙人披发被毡而至,年貌相同。其中一人曰:“此子可教。”因授以口诀,飘然而逝。故重阳有《遇真诗》云:“四旬八上得遭逢,口诀传来便有功。一粒丹砂色愈好,玉华山上现殷红。”现在甘河乡甘河村有“遇仙桥”,全用石条砌成,东西长13.4米,南北宽10米。附近有山洞,洞楣上有浮雕六块,不知何时所筑。蒙古窝阔台汗灭金之后,曾于洞中主持“终南重阳万寿宫”事,在甘河镇建“遇仙宫”。元人有诵“遇仙宫”、“遇仙桥”的题诗十数首,载于夷门天乐道人李道谦编《甘水仙源录》卷之十,并有太原虚舟道人李鼎所撰之《终南山甘河镇遇仙宫诗序》。 “甘河遇仙”之第二年,王重阳曾与一道者同宿月下,道者言曰:“吾居西北大山之中,彼间有人谈演《阴符》,《道德》尤所精通。闻君平日好此二经,何不随往观听?”重阳犹豫未决,道者忽起,抛柱杖乘风而去。重阳左右顾之,杳无音息,心中茫有所失。 是年仲秋,重阳过礼泉县又遇道者,他急忙迎拜,邀入酒店。饮谈之间,恭问道者乡里。道者答曰:“蒲坂永乐是所居也。”又问年纪多大,答曰:“春秋二十有二。”再问家族姓名,道者默然不答,只索要纸笔,授秘语五篇,命重阳详读。他读了数遍,方悟妙理。道者告诫他说:“天机不可轻泄。”即令投之火中。道者又说:“尔速往东海丘刘谭中,有一骏马可以擒之。”言毕,不知所踪。 从此之后,王重阳慨然入道,改名嚞(zhe),字知明,号重阳子,于甘河之南的南时村修炼。 (三)“活死人墓” 金世宗大定元年(公元1161年),王重阳49岁。他在南时村自凿一墓,筑冢高数尺,上挂一方牌,写“王害风灵位”;牌下深丈余,独自穴居其中,达二年之久,名之为“活死人墓”。他这样不是故弄玄虚,而是为了离绝尘世,自埋“四假”,以修炼成道。他所撰《活死人墓赠宁伯功》37首绝句,对其掘墓独居的原因、目的作了全面表述,在此摘引三首: 活死人兮活死人,火风地水要知因。 墓中日服真丹药,换了凡躯一点尘。 活死人兮活死人,活中得死是良因。 墓中闲寂真虚静,隔断凡间世上尘。 有个逍遥自在人,昏昏默默独知因。 存神养浩全真性,骨体凡躯且浑尘。 王重阳所说之“死”,即“活中得死”、“死中求活”之意,其意旨是为了更好的活。而他的活,主要靠得不是五谷,而是靠修真养性、炼丹服药。这一健身术和养生法,就是道家的内、外丹。 “存神养浩全真性”,这可以说是全真教丹法的要领。他们主要是炼内功,重在“全真性”,以此来延长寿命,获得特异功能,也就是成道。他修炼之始初,就为他后来能够形成独立的、有特色的道教派系树下了标的。 他在“活死人墓”的四角各植海棠一株,人问其故,他说:“吾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耳。”他这个远大的理想,虽然没有自己亲眼看着实现,但经他高徒们的努力,后来全真教在北方风靡一时,吸引了大半个中国众多的士大夫和民众,他的预言终归变成了现实。 (四)结庵劝道 王重阳在“活死人墓”修炼了两年,到世宗大定三年(公元1163年) 即填了墓坑,迁往距南时不远处的刘蒋村结芭而居。当时与重阳同居者还有玉蟾和真人、灵阳李真人。 和玉蟾,名德瑾,秦州甘泉(今陕西甘泉县)人。天资整秀,幼攻墨翰,成年后置身为刀笔吏。处事中正,以道存心,未尝取不义财,际遇高人,无不参请。传说数逢道者点化,遂“黜妻弃子,易衣入道”。闻重阳“甘河遇仙”,结庵于刘蒋村,即前往参同。 李灵阳,京兆终南(今周至终南镇)人,聪明博学。据传金天德间遇异人点化悟却,嗣后视富贵若浮云,视名利若桎梏,入道晦迹,终为“真人”。大定三年,与重阳、玉蟾三人同于刘蒋村结庵而居。 和、李二真修炼均受重阳指点,大得其妙,日渐精深。此间,先后又有京兆栎阳(今临潼县渭水北)人严处常、乾州礼泉人史处厚前来终南刘蒋,求拜重阳为师。处常本重阳之外戚,幼习儒学,志向清虚,因父母在堂未能高蹈,为县衙司法,处事慈善。几经折磨,年四十方从道,时值金大定三年。处厚聪慧秀中,自幼慕道。大定间闻重阳遇仙居刘蒋,即前往结盟,遂受允纳。重阳教以“全真”性命之学,仍训名处厚,号洞阳子。乞食炼心,往来于终南、户、杜间。 和、李、严诸公加盟修炼后,王重阳的道学造诣愈加精深成熟。他于是结束了幽居不出的静修生活,开始了奔走布道、传教创派的新时期。从《重阳全真集》卷二、四、六、七所收《和户县杨清叟绿猗轩》、《赠终南主簿赵文林》、《和武功赵清明》、《赠京兆杜先生》、《京兆来学正觅墨》等诗看,他交往了许多人,在社会上颇有些影响,尤其在关中地区,声望更著。“谁识终南王害风,长安街里任西东”(《甘水镇留题》),便是其时他声望心境的生动描绘。当时许多人信奉他,追随他,向他求道问仙,但遗憾的是他没能从中找到一位足以实现他“使四海教风为一家”理想之帮手和高徒,于是决定前往“海上仙山之祖”的昆嵛山地区收徒立教。 金大定七年(公元1167)四月的一天,王重阳忽然自焚其庵,邻人纷纷奔往相救,但他却婆娑起舞。人们不解其故,急问原由,他笑而答曰:“三年之后,别有人修。”四月二十六日,他辞别了和玉蟾、李灵阳、严处常,又告别甘河镇众乡亲,途经咸阳,与家人话别后,开始了长途跋涉。 重阳离开刘蒋之后,和玉蟾、李灵阳在祖庵共同畅道,修真接物。严处常遨游终南泉石,颐神养浩。全真教之创立与发展遂东移矣。 (五)教化马丹阳 金大定七年(公元1167)七月十八日,王重阳经过三个多月的跨山渡水抵达宁海。宁海,州名,治所在今山东牟平县。金天会中,刘豫在牟平置县,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,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大姑河以东地区,明初废州治。宁海东南有昆嵛山、文登县,西有栖霞县,西北有蓬莱县。王重阳抵达宁海后即开始传教布道活动,他教化的第一个人、并收作传道大弟子的便是马丹阳。 马丹阳,讳从义,字宜甫,世业儒,系京兆扶风扶波将军马援之后,因兵乱东迁宁海。其家巨富,人称“马半州”。夫人孙不二,即“七真”之一的清净散人。大定七年,马丹阳44岁。七月中的一天,他与一友游赏于范明叔之“遇仙亭”,酒酣题诗曰:“抱元守一是功夫,懒汉如今一也无。终日 杯畅神思,醉中却有那人扶。”七月十八日,王重阳恰巧亦来到“遇仙亭”。丹阳问曰:“尔从何方来?”答曰:“路远数千,特来扶醉人耳!”丹阳暗思,前几月所作诗中有“醉人扶”之句,此人何以得知?疑为异人,即与谈玄论道,甚为投机,于是邀至家中,妻见其体相有正阳钟离权之风度,十分礼敬,待重阳以师礼。 重阳与丹阳夫妇酬诗论道甘畅淋漓,对二人道学修为赞赏不已,随决定将二人收致门下,以弘其教。 社会上一般人入道,多因家事不和,或则仕途不达,去到空灵的境界中寻求解脱。然马丹阳家资巨富,夫妻恩爱,子女成行,难以割舍人世间的欢愉。为此,王重阳采用了许多办法反复教化,终使丹阳折服,绝了凡心俗念,成为王重阳宗教事业的继承人。 万事开头难,王重阳教化马丹阳很下了一番功夫,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。据道藏《重阳教化集》载,王重阳在马丹阳家中住了两个多月,见丹阳虽然向道,但无决绝凡心之念。为了彰显道法,劝化二人,重阳随于十月一日这天开始锁庵静修。百日之期,每五日方进一餐。其时天冷,“风雪四入”,然静修庵中“砚水不冰”。遵重阳道旨,丹阳以砖墙围封道庵。然重阳却“屡出阳神,来坐阁中”,丹阳奇之,每每“遣人瞻之”,总见重阳于庵中“俨然默坐”。重阳于是为道法所服,决心了确凡尘,参道悟真。 又据道藏《重阳分梨十化集》载,为了断绝二人凡尘,王重阳赐梨于丹阳夫妇,令其分而食之。“分梨”取“分离”之谐音,意即叫丹阳夫妻分离。同时吟诗诫曰:“劝公第一莫多情,天若有情天亦老。”到了大定八年正月十日,丹阳终于下定决心,“舍妻子,受簪冠”,并于二月八日弃家入道,训名钰,字玄宝,号丹阳子,时年46岁。 丹阳入教,全真派立,是为重阳之“上足”,列七真之首。 (六)收诸真 立五会 王重阳来到宁海后,以其高深的道学修为赢得了马丹阳等向道豪绅的景仰。凭借他们的声望和宣扬,王重阳被迅速神化起来,并成为名闻遐迩的真人仙师,前来求诗问道者比肩接踵。大定七年九月,邱处机听说王重阳在宁海“全真庵”布道,即前往求教。重阳见而爱之,与语终夕,玄机契合,并赠之以诗,处机称师服拜。重阳训其名为处机,字通密,号长春子。 丘处机,世代山东栖霞人,家系名门望族。自幼聪敏过人,博闻强记。十九岁时(大定六年)即弃家入道昆嵛山,其《坚志》诗(《 溪集》,收入《道藏》)中有云:“吾之向道极心坚,佩服丹经自早年。”因他早就痴心向道,因而拜重阳为师后旦夕侍师左右,甘做洒扫一类劳役之事,受师差遣。 大定七年冬,重阳锁庵教化丹阳期间,谭处端扶杖往谒。处端原名玉,字伯玉,家世居宁海。与丹阳同年所生,长丹阳两个月。为人慷慨,孝义传家,识度不凡,甚为乡里所重。他在往谒重阳之先不久,忽然瘫痪,针灸、服药甚多,久治不效,听重阳有奇功异术,即携病拜谒,求疗疾之方。重阳闭户不纳,处端坚守至晚,不绝地轻轻扣门,重阳以其诚而往见之。是夜二人同榻而寝,倾谈十分亲密。次日晨起,处端步履一如既往,于是叹服,称重阳为“神人”。嗣后,视财产若粪土,毅然弃家入道,侍重阳于左右,终身不变。重阳乃赐名处端,字通正,号长真子。 大定八年二月八日,王玉阳自牛仙山来到王重阳居处,请求入道。重阳观玉阳骨格非凡,乃曰:“汝肯从吾否?”玉阳曰:“仆所愿也,敢不从命!”重阳赐名处一,号玉阳子。王玉阳家居宁海之东牟,时年27岁。幼丧其父,事母至孝,从小喜爱道门玄教。他7岁和14岁时,两遇异人点化,自此言语放旷,与世不合,拜重阳为师后,与邱、谭、马结为莫逆之交,日每相与探讨修真法诀。 大定八年二月底,重阳率丹阳、长真、长春、玉阳四真人入昆嵛山,开烟霞洞而居之。三月间,郝大通来洞中出家,重阳训其名大通,号广宁子,时年29岁。郝大通原名磷,号恬然子,自称太古道人。家世居宁海,历代为官。他自幼不慕荣名,深穷卜筮之术,黄、老、庄、列未曾释手,凡遇林泉静幽之地,则乐而忘返。大定七年秋间,郝大通卖卜于街市,士大夫环列而坐。郝大通奇之,问曰:“何不回头?”王重阳曰:“只恐先生不肯回头!”郝大通颇为惊疑,即上前礼见,邀至静处攀谈,相互赋诗。大通归后,难以忘怀,到次年春末,专往烟霞洞拜重阳为师。 在昆嵛山上,师徒们自食其力。自己搬柴运水做饭,自己砌石搭木围庵。经过一番锻炼、修持,诸真“款款渐投玄”,开始体会到修功之玄妙。这实际是全真教“出家”之始,这与其他道教“入道不离俗”有明显的区别。 到了八月,王重阳携马、邱、谭、王、郝自烟霞洞迁居文登县立“七宝会”。 大定九年春,王玉阳辞别重阳隐居槎山(现今荣成境内)。四月,王重阳引马、谭、邱、郝诸徒由文登迁居宁海州“金莲堂”。不久,丹阳夫人孙不二弃家来“金莲堂”入道。孙不二,世代家宁海。自幼聪慧,素善翰墨,尤工吟咏。嫁丹阳后,生三子。重阳初来宁海,丹阳待之甚厚,她未之纯信。待锁庵百日,分梨十化,方才信服。丹阳入道后,她俗心未尽,爱子之心难割,犹豫不决。时隔一年,毅然弃家离子,往“金莲堂”礼重阳求度。 六月,广宁真人辞重阳,亦居槎山修炼。 八月,重阳师徒在宁海立“金莲会”。 九月,赴登州(当时治所在蓬莱,辖境栖霞、黄县等)福山县立“三光会”,于蓬莱立“玉华会”。是月,王重阳携邱、谭、马杖履西行,至蓬莱,有刘处玄前趋迎拜。处玄家居东莱,父祖世居武官。幼好清静,立誓不婚不官。屡次欲辞家出访异人,因孀母未允而未行,传说此年春间,他忽于邻里壁间人不到处发现手书“挥”、“洒”二颂,墨迹尚新,不署姓名。其末句云:“武官养性真仙地,须有长生不死人。”处玄见笔力遒劲,疑为神仙所化,向道心更切。他闻说重阳携徒经过,即往拜见。重阳笑而问曰:“壁间墨迹汝知之乎?”邱、谭、马不知所云,刘处玄恍然大悟,于是刻肝铭心,恭待重阳,唯命是从。重阳授名处玄,字通妙,号长生子。 至此,“七真”收全,于大定九年(1169)十月,王重阳携邱、刘、谭、马在掖县立“平等会”。至此,共立五会。 王重阳在山东半岛所收七真,都是全真教的中坚力量,他们后来像种子一样撒遍北方各地。到了金世宗以后,直至元代,使全真教在北方风靡一时,成为道教的一支重要流派,与天师道共为道教两大宗,对峙南北。 (七)西归羽化 大定九年十月,王重阳携邱、刘、谭、马四子从掖县起和西归。西归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光大其教,使之繁荣、发展。如何达到这一目的?关键在于培养锻炼继承人。如何培养锻炼继承人?在王重阳认为是远离家乡。他教诲马丹阳的话说得十分清楚:“子知学道之要乎?要在于远离乡而已。远离乡则无所系,无所系则心不乱,心不乱则欲不生。无欲欲之是无为也,无为为之是清静也,以是求道何道之不达?以是望仙何仙之不为?”(《重阳全真集·序》) 至冬,达汴京(今河南开封)寓居磁器王氏旅馆中。起初,王氏对待他们很不礼貌,而且谤毁他们。重阳说:“吾居之地,他日当会子孙卜筑于此。”主人以为是狂言。其后面四年,楼云真人王志谨,携其徒落脚此地,不十数年殿宇壮丽,气压诸方。 大定十年(1170)正月初,重阳书《竹杖歌》交与邱、刘、谭、马。歌云:“一条竹杖名无箸,节节增辉辉灼灼。伟矣虚心直又端,里头都是灵丹药。不摇不动自闲闲,应物随机能做作。海上专寻知友来,有谁谌可教依托?昨霄梦里见诸虬,内有四虬能跳跃。杖一引,移一脚,顶中迸断银丝索。攒眉露目震精神,吐出灵珠光闪烁。明艳桃来固乐然,白云不负红霞约。”他以竹杖自比,“四虬”即言四真。有了“四真”作依托,他要如约而去。传说礼泉遇仙时曾留秘语:“九转成,入南京,得知友,赴蓬瀛。”现在得到知友,他要赴约而去。 丹阳见重阳要辞别他们而去,不觉泣下。众师弟皆劝慰道:“不可违仙师之约。”丹阳曰:“入道区区,尚无所得,吾师弃我,遑遑何归?”重阳叹曰:“丹阳已得道,长真已知道,吾无虑矣!处机所学,一听丹阳;处玄,长真当领管之。吾今赴师真之约耳。”丹阳请师父留颂,王重阳曰:“吾已书于长安滦村吕仙庵矣。”大定六年,他曾在吕仙庵壁题诗云:“地肺重阳子,呼为王害风。来时长日月,生后任西东。作伴云和水,为邻虚与空。一灵真性在,不与众心同。” 重阳言毕而逝,时大定十年正月初四日,享年58岁。四真即备棺椁衣衾,礼而葬之于孟庆献之花圃。葬仪之后,丹阳率三友西归长安。到了大定十二年(1172)春,四真复返汴京,迁祖师遗骨葬于刘蒋。 上一篇马丹阳与全真教的发展壮大
下一篇王重阳及七真人简介
文章分类:
全真祖师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