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重阳宫——道教全真祖庭
收藏本站
在线咨询
 工作时间
周一至周五 :8:30-17:00
周六至周日 :8:00-17:30
 联系方式
陈道长:029—84906200

金台观问道       芳闻

 二维码

     宝鸡金台观  西府行者拍摄


  甲午年夏,应宝鸡朋友之邀,陪同著名作家吴克敬主席重访金台观,一路上听吴主席讲他20来岁在冯家山水库务工时,曾步行百里到金台观朝拜的故事,内心充满了敬佩与期待。从西安驰车到金台观已经是正午时候,地面似伏了层热浪一般,烘得脚底都有些轻飘。修葺一新的金台观朱红大门,重檐飞阁,琉璃金瓦,气宇轩昂,坐落在北坡的苍松翠柏之中。仰望三叠大殿依山而建,飞阁玲珑,朱栏璀璨,在正午的阳光下,光流天际,金碧辉煌,真不愧为赤城。


  宝鸡因金台观而得道,金台观因张三丰而闻名。史籍载金台观建于元末明初,初创时期规模并不大,因张三丰在此隐修,常常显化道术,能知往卜来,预知前事,赈济贫民,救人危难,吸引了方圆百里乃至长安城里的人,金台观由此才名声鹊起,700年来香火不断,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六为会期朝拜的人络绎不绝,文人墨客僧侣多有题咏。《张三丰全集》中就录有吕翁等人的诗和句子,如《关中踏歌联句》:“乾坤偌大似琼壶,拍板闲吟一丈夫。风雨长安春已暮,天上神仙住玉京。”


  怀着对张三丰和道教的敬畏,我们坚持要步行上三叠崖,拜谒完一阁四殿七洞等所有庙观。从西门盘山道而入行了约摸一半的路程,便到了“循道亭”。8根红漆圆柱撑起2层宝顶,赤瓦为顶,绿色方柱横梁,配以蓝、红色云纹,使整个古亭在灰白色的台阶上,颇为亮眼。站在亭里向南望去,秦岭叠嶂,青峰列屏,翠色如滴;俯瞰渭水玉带萦回,环抱一城繁华,万千景象,令人有望穿浮云,顿觉宇宙之浩瀚,人生之渺小之感。循道亭北,沿阶梯上行数十步的地方,竖着一巨幅石刻壁画,讲述的是道家的故事,让人们醒悟,万物有其道,万物有其美,各循其道,各显其美,方能和谐共生,欣欣向荣。壁画的两边沿山崖各有一条迂回向上的阶梯,相互对称,直通金台观的南大门。


  金台观南大门为仿古建筑,朱红墙面,顶部依旧为仿古宝顶,大门共2层楼阙。第2层为短廊,向东走到尽头有一口钟,向西为鼓。应该是取晨钟暮鼓之意。不知为何,突然想到晨钟穿过薄雾,卧鸟因声而起,轻啼离去,山下便是车水马龙;暮鼓映着夕阳,一鼓响,便是万家灯火,何其美哉。细想晨钟暮鼓,其中的每一次替换,不仅仅是一次昼夜交替,更是对于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传统做了另一种传承与坚持。茫茫岁月之中,世间不断有得到,有失去。而金台观一直栖在这里,静静看着,像是道家讲究的清静无为一般,寂静古观,道法依然。


  进入南大门,看到门边有香案,遂虔诚地净手请香跪拜,尔后继续前行。大门内是一个小小的广场,广场北面短阶上是一面石壁,石壁正中一个“道”字,苍劲有力。石壁两侧有石梯,沿着石梯上行,就到了金台观最有名的金阁流霞。


民间有谚语:“宝鸡有个金台观,离天只有三尺三。”整个古阁藏在绿色之中,似是道长静坐在修道之地,兀自安静着。金阁流霞是古陈仓标志性建筑物,整体结构采用通柱做法,二层施腰檐平座,红墙绿瓦,朱楹雕栏,华拱飞檐,亭亭玉立,金碧辉煌,被誉“金阁流霞”,为宝鸡八景之一。阁门前有一方小广场,广场南边正对阁门有一长方形香炉,炉身上到处都是锈迹,透着古朴的感觉。炉上8根龙柱支


撑,宝顶檐角的龙饰上挂着铃铛,微风过处,发出清脆的响声,传来一阵空灵,仿佛世间留下的痕迹,也不过是这种棕黑色的斑斓,于声于音,不过尔尔。香炉两旁矗立着一对光绪二十一年的铁铸旌旗方斗,重达8000余斤,旗杆高耸,游龙戏凤等金属饰物盘绕其上,同样的风铃阵阵,同样的悦耳动听,实为金台观中一绝。一、三层皆有回廊环绕,前后有门可以穿过,登高远眺。东西两侧有一对山门,一名“卧霞”,一名“云栖”。透过正门灵官殿可以看到,灵官殿、东西殿和玉皇殿组成了一个天井的模样,院内梅竹满院,古柏参天,生机盎然,相传这些皆为张三丰亲手所植,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。


  穿过灵官殿,入眼便是左右对称的两个碑文。而北边玉皇殿和东西偏殿全躲在绿树遮出的阴凉下。院中央有一圆鼎石质香炉,炉上8柱托起2层宝顶,披着香灰,远远看去,满是厚重的意味。在观内,除了亭、阁、殿外,还存有珍贵的碑碣,金台观内文物古迹和传说相互交映,最为著名的就是金台观三绝,即张三丰“瓜皮书碑”、神奇的“翻耳瓦罐”,和“神锄定柱”这三个故事。


  关于“神锄定柱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,昔年修筑金台观时,正门的两根柱子,不论匠人用尽多少办法却怎么也立不起来,最后将张三丰修行时耕种用过的两片铁锄垫于柱下,那两个大柱居然神奇地立住了。而送给农夫的“瓜皮书”现在亦被刻撰成碑,成为了珍贵文物,极具书法收藏价值。


  绕了一圈,最后在玉皇殿门口燃了香,跪拜下去。坐在门边的道长轻鸣一磬,磬声从耳边跃出,散在树梢,又缓缓滑进殿门,虽未绕梁三日,也足以让心清澈灵醒。起身后,绕过玉皇殿,就到了观尾,依山而建有5个洞府,从左至右分别为药王洞、财神洞、三丰洞、观音洞、姜嫄洞。居中的三丰洞最大,洞门为朱红立柱配以琉璃宝顶,红色灯笼并排挂在屋檐之下,给灰色调的道观,增添了不少彩色。行至观尾西北,有一小场地,画着三米见方的八卦图,图边有一小型石质香炉,三两石凳藏在树荫之下,颇显宁静。下了石梯,向南迂回,就来到了东华亭,亭边有诗“泉引藕花来洞口,月将松影过溪东。求名心在闲难遣,明月马蹄尘土中”。其中深意,可见一斑。亭边栽了些许细竹,随风一曳,沙沙地响,这声音落在心里,倒也惬意。歇息了片刻,一行人便起身离开东华亭,继续南行。穿过“天井”便到了“云栖”,再一次回到金阁流霞的门前。至此,金台观才算走了一遭。


  出门后,再次到达“循道亭”的时候,朋友突然问我:“此番来,汝可悟道否?”我笑了笑,说:“有所觉悟,得了两字‘循道’。”“人生至此乐哉,好山水,好亭台,好朋友,好风景,从今日起,从今日受,从今日领悟可也。”我默诵着张三丰的金句。


  “世俗中如何循道?”朋友再问。


  伫立在张三丰修炼的古树下,我笑而不语,沉默静思,道非道,道常道。道说深则深,神秘玄奥,正如大哲人尼采所说,道教文化是一口永远汲之不尽的清泉。道说浅亦浅,就在身边的一草一木,一事一物中。如张三丰的“翻耳瓦罐”的故事,张三丰老年时每顿餐是由小道士用瓦罐给送到洞里,用完餐,张三丰总要把瓦罐翻转过来,把米粒渣粥用舌头仔细舔净。这个简单的生活故事中却蕴含着勤俭节约的大道理。道在自然里,道在每个人心灵里,一个心中有道的人,人生就变得清朗光亮,从内心散发出纯朴自然美丽的光泽……这算不算是我今天的“醒悟”呢?


  虽说今天只是在道观里囫囵地行了一圈。但无论是已经泛白的古墙上的浮雕,还是阳光下流着金光的红漆圆柱,是香炉里蓬松的灰,还是道长衣服上的褶皱,我相信从700年前开始,这里就是这个样子。我也相信,再过很多年,这里依然是这个样子,但其中蕴含的“吐老庄之秘密,续钟吕之心传”的张三丰道教文化却会因一代代的传承弘扬而愈加丰富。


  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登春台。


  我独泊兮,如明月入心,多了一本《张三丰全集》。


  如斯的逝者在世间也不知奔了多少个来回,其间的历史又淹没了多少事物,不得不承认万物皆会因时间而改变。


  但金台依在,但道法自然。


  上善若水,道教文化,就像一股清泉从北坡流淌下来,滋润着宝鸡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,启智化育着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的人民,宝鸡因金台观而得道,他们“循道”而生,“循道”而行,不违时序,勤奋劳作,这片土地才如此富饶而美丽,成为秦岭山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。


  (2014年10月22日发表于《文化艺术报》)

 宝鸡金台观 郑金山1992年5月写生